首页 > 双边交往
万黎大使在《国际报》发表署名文章《中国如何在8年内让近亿人脱贫?》
2021-03-10 02:58

  2021年3月9日,科特迪瓦最大独立报纸《国际报》刊登万黎大使署名文章《中国如何在8年内让近亿人脱贫?》,全文如下:

  在8年内让近亿人脱贫,这看起来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但中国做到了。2013年到2020年,中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(不愁吃、不愁穿、全面实现义务教育、基本医疗、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),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,12.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。中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任务,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。中国是如何做到的呢?我认为以下四方面很重要:

  一是摸清情况。准确识别贫困人群是减贫工作的基础。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,中国经济快速增长,人民生活显著改善,截至2012年已有6亿多人摆脱贫困,减贫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。但中国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已逐步下降,帮助剩余贫困人口脱贫的任务更为艰难。针对这一难题,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提出精准扶贫方略,将扶贫对象准确锁定每户每人。2014年和2015年,中国政府先后组织280多万人深入基层开展贫困人口识别工作,通过宣传发动,群众申请,入户调查,村、乡、县三级评议等方式,准确识别9000余万贫困人口,并建成了全国统一、动态更新的扶贫信息管理系统,为精准扶贫政策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。

  二是明确责任。我们制定了省、市、县、乡、村五级责任体制,各级党委书记共同负责扶贫工作,既确立了各级党委的领导作用,也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责任。我们还创新扶贫考评体系,由侧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脱贫成效转变。同时,为确保有充足人力资源落实减贫政策,国家累计选派25.5 万个驻村工作队、300 多万名党员干部前往各个村庄,他们同近200 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名村干部并肩战斗,就地指挥减贫工作,打通了精准扶贫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  三是各方共同参与。我们制订了政府主导、市场和社会协同的大扶贫方略。2013年以来,中央、省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近1.6 万亿元(约合2460亿美元),部分用于贫困地区交通、水利、电力、通讯、教育、医疗、住房等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,部分用于支持当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、旅游业等特色产业,部分用于完善当地社会保障体系等。同时,东部发达地区同西部欠发达地区协作、中央政府机关和国营企业定点帮扶贫困县等特色扶贫机制不断完善。此外,民营企业积极开展“万企帮万村”活动,有志青年通过扶贫志愿者行动投入扶贫工作,普通民众通过电商等渠道购买贫困地区的生态农产品,这些都为中国减贫事业作出了贡献。

  四是调动扶贫对象积极性。实践证明,扶贫必先扶志与智。只有贫困人口自身坚定脱贫意愿,不断加强自我发展能力,扶贫工作成效的可持续性才能得到保障。为此,我们重视加强宣介工作,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、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勤劳致富的精神,帮助贫困地区民众转变思想,坚定脱贫信心和决心。同时,我们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,在贫困家庭子女入学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、中小学建设、职业培训等方面加大政策、资金支持力度,不断提升贫困地区教育水平。

  消除绝对贫困是中国民生改善的里程碑,是中国人权事业的历史性成就,也是人类进步事业的壮丽篇章。中国提前10年实现《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》减贫目标,并在过去四十多年里带领7亿多人走出贫困,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%,国际社会对此高度评价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,中国的减贫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。中方也积极回应国际社会期待,主动分享减贫经验。在2018年12月举行的第73届联合国大会上,习近平主席倡导的“精准扶贫”、“合作共赢”、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等理念被写入有关决议并顺利通过,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,贡献了中国智慧。

  脱贫不是终点,而是新奋斗的起点。脱贫的历史任务完成后,中国农业、农村、农民工作的重心已调整为乡村振兴,致力于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,到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目标。在前进的道路上,中国人民仍要付出巨大的努力。

推荐给朋友:   
全文打印       打印文字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