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走进科特迪瓦
“我的非洲故事”作品之二
2018-02-27 00:08

我的非洲故事

中国援科农机专家 郭长友

  2005年春天,作为中国政府派遣援助非洲农业专家,我有幸来到非洲。那一年我32岁,如今已在非洲工作了14个年头,把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这片土地。

  我是辽宁人,我所在的单位是辽宁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责任公司。从接到援非任务的那一刻起,自己的内心非常纠结,有兴奋、紧张,也有顾虑和不安。一边是父母年老体衰需要照料,女儿刚上小学需要陪伴;另一边是公司的信任、勇闯天涯的雄心和担当。虽然通过各种途径得知非洲贫穷落后,可非洲人民更亟待解决温饱问题。所以作为农业专家组一员,有机会代表国家帮助非洲兄弟过上好日子,是我的光荣和使命。在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,我决定接受这个艰难的挑战,毅然启程来到这个我为之付出最好年华的陌生国度——科特迪瓦。

  中国援科特迪瓦农业技术组所在地-格格杜垦区位于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让西北170公里的迪沃省。这是中国第一个援科特迪瓦水利项目实施地,也是第一个农业援助项目。中国援科技术组的水稻试验田距离项目组驻地20余公里,主要职责是帮助科特迪瓦提高水稻种植水平,保障粮食安全,从而提高农户生活水平。而这里的条件,相比我在国内查到的资料还要落后:炎热的天气,气温常年高达近40摄氏度;由于战乱,社会治安混乱,环境卫生脏乱差;各类热带疾病肆虐,尤其是疟疾猖獗;生活环境恶劣,经常停水停电;主食是木薯,蔬菜只有洋葱、土豆和西红柿。

  眼前的这一切,远比我想象中也更加困难,这使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陡然升起,我下定决心要克服困难,改善科特迪瓦的落后农业面貌。

  我在项目组负责农业机械的操作、试验、维修和培训。10余年来,我始终工作在第一线,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农业发展有着深刻了解和认识。在当时,这个国家的农业完全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,大多数农户没有使用过拖拉机等农业机械,农业发展极其缓慢。改变当地落后生产方式,推广农业机械化是一项艰巨任务。这些年来,我在亲自操作教学的同时,注意培养当地骨干,做到“授人以渔”,通过他们培育了更多的农机能手。这些年来,我为科特迪瓦培养了200多名农机操作和维修技术人员。

  根据国家的援外政策要求,并结合当地的实际需求,我们援科特迪瓦农业技术组经过多年的努力,培育出了适应当地气候、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,通过了科特迪瓦农业部认证。新品种高产优质等特性,增加了农户的实际收入,获得了大量农户的认可,大大调动了科特迪瓦人种植水稻的积极性。在工作之余,我们技术组力所能及的为当地政府和民众解决生产、生活急需问题,如维修水井、道路、学校、教堂等等。我们走到哪里都受到热烈欢迎,成为中科友谊的民间大使,传递着正能量,赢得良好口碑,创建了中科合作品牌,为中国赢得了良好声誉!用当地民众的话来说:“中国人是上帝派来帮助我们的”!

  在非洲工作期间,我基本每两年回家休假一次,在非洲过了10多个春节,没能好好陪父母、妻子、女儿,内心很是愧疚。作为父亲错过了女儿中考、高考这收获的美好季节;作为儿子没能陪伴母亲最后一程,这也为我在家庭中所扮演角色上留下了空缺的一页和遗憾。舍小家为大家,我也有许多收获,与当地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虽然自己是一个普通的援外人,工作也很单调,但在这10余年的平凡工作中也有许多令我终身难忘的故事。

  车窗外的大拇指

  2010年6月17日,我正在技术组水稻试验基地培训学员操作农机。当地一位警察朋友打电话告诉我,连续大雨造成距技术组驻地约30公里处国道线坍塌,东西线交通中断,国道线拥堵长达几十公里,当地政府无力解决,于是向我寻求帮助。得知情况后,我带领10余名本地工人,驾驶平地机、挖掘机和装载机,在警察的引领下赶往现场。

  经过实地勘察后,政府官员和警察随即采纳我了的建议:从侧面打开一条临时通道,紧急疏散车辆。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急抢修,临时道路打通了,我便和警察站在现场疏散车辆有序通过。

  在3个多小时的疏散过程中,几百辆汽车司机和乘客竖起了大拇指表达谢意,为我们点赞。次日,迪沃市政府和县政府代表来到技术组驻地,表示感谢。

  历经战乱

  2011年,科特迪瓦内战期间,中国援科农业技术组由于工作需求,未能及时撤离。当战争进行到激烈阶段,道路被封锁,通讯全部阻断。专家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,当地政府军还“征用”了技术组2辆皮卡车。那时,当地很多村民纷纷邀请我们躲进其家中避难,因此,考虑到安全因素,技术组住进了离驻地2公里的当地村民米歇尔家中。第二天我们得知反政府军队正南下,到达离技术组驻地10公里处时,当地一位叫阿布的村民提醒我们要紧急躲进更远的地方——一个离驻地20公里处的格格杜村。由于那里村庄偏僻,相比之下更安全。此时当地村民得知我们需再次撤离又无车辆时,临时叫来了4辆摩托车,将我们紧急送进20公里之外的格格杜村,住进当地村民马杜家中。

  技术组安全到达后,当地村民轮番前来送来面包、大米和饮用水,并按时通报战争情况。就这样我们在那里住了8天时间,确保了生命安全。这也是我第一次经历战争和恐惧,但也感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温暖,每当我想起这件事,常常感慨万千,以心换心,付出总会有回报。

  紧急时刻的一只手

  2012年6月,技术组驻地通往格格杜村道路上一处涵洞被大水冲毁,道路因此中断。格格杜村长和农协主席给我打来电话,希望我们可以帮助维修。于是我组织人员和设备前往现场,对涵洞进行清理,并铺设新涵管。

  而就在铺设新涵管时,突然,道路上一块石头滑了下来,在紧急关头,身边一位当地工人一下子把我推开,使我躲过了一劫。事后自己许久都不能平静下来,既为自己庆幸,更感激非洲兄弟紧急时刻伸出的援手!谢谢他那一推,他推近了中非的兄弟情!

  掌声中的荣耀

  2016年和2017年,由中国商务部主办、中国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承办的《2016年科特迪瓦水稻技术海外培训班》和《2017年科特迪瓦水稻技术海外培训班》在中国农业技术组驻地举办,作为援科特迪瓦农业技术组组长,我将技术组多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与培训班紧密结合,协助两届培训班圆满完成。两次培训班共培训了80余名来自科特迪瓦全国各地的水稻种植者们。2016年和2017年,在中国驻科特迪瓦大使馆经商处所举办的两次培训班结业典礼上,我赢得了全体学员长达2分钟的热烈掌声。这是我的荣耀时刻,更是技术组和国家的光荣。

  2018年是我在科特迪瓦格格杜垦区工作的第14年了。在这里,看到了当年自己亲手栽种的橙子树长大结果;目睹了一批批当地农户种上了中国水稻品种,获得了丰硕的产量,改善了生活水平;见证了科特迪瓦的发展变化和中科友谊的快速发展。这些无疑为我的人生增添了永远难忘的风景,使我更加坚定了人生价值和信念——予人玫瑰,手有余香。自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祖国的发展强大,国家“一带一路”战略和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构建,我无比坚信,中非之间的传统友谊将更加牢固,非洲人民将搭上中国这辆高速行驶的列车通往更美好的明天。

技术合作研讨会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  

  赠送水稻局农机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修路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选种培训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水稻机械化育苗讲解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联合收割机培训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调研当地农户水稻种植情况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科特迪瓦农展会展览中国水稻品种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组织村民处理水灾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抢修道路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推荐给朋友:   
全文打印       打印文字稿